欢迎访问爱剑歌 ijiange.comm范文大全网!

地震逃生公共场所自救方式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地震还会致使一些次生灾害的发生,如滑坡、泥石流等。地震目前还是人类尚无法避免或控制的自然灾害,但只要掌握一些技巧,是可以使伤害降到最低的!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地震逃生公共场所自救方式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地震逃生公共场所自救方式

在群众集聚的公共场所遇到地震时,最忌慌乱,否则将造成秩序混乱,相互压挤而导致人员伤亡,而应有组织地从多路口快速疏散。

1、如果你正在影剧院、体育馆等处遇到地震时,要沉着冷静,特别是当场内断电时,不要乱喊乱叫,更不得乱挤乱拥,应就地蹲下或躲在排椅下,注意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用皮包等物保护头部,等地震过后,听从工作人员指挥,有组织地撤离。

2、地震时,你正在商场、书店、展览馆等处,应选择结实的柜台、商品(如低矮家具等)或柱子边,以及内墙角处就地蹲下,用手或其它东西护头,避开玻璃门窗和玻璃橱窗,也可在通道中蹲下,等待地震平息,有秩序地撤离出去。

3、正在上课的学生,要在老师的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绝不能乱跑或跳楼,地震后,有组织地撤离教室,到就近的开阔地带避震。

4、正在进行比赛的体育场,应立即停止比赛,稳定观众情绪,防止混乱拥挤,有组织有步骤地向体育场外疏散。

地震灾害的分级

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菲律宾板块的挤压作用,我国地质构造复杂,地震活动的范围广、强度大、频率高。

当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局会在第一时间对地震级别进行初步判定,并启动应急响应程序。你知道我国对地震灾害是如何分级的吗?面对不同级别的地震,如果进行地震应急响应?

四个级别

2012年,在充分吸取四川汶川、青海玉树抗震救灾经验的基础上,我国完成了《国家地震应急预案》修订工作,并经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根据该《预案》,我国地震灾害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四级。

特别重大地震灾害是指造成300人以上死亡(含失踪),或者直接经济损失占地震发生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上年国内生产总值1%以上的地震灾害。当人口较密集地区发生7.0级以上地震,人口密集地区发生6.0级以上地震,初判为特别重大地震灾害。

重大地震灾害是指造成50人以上、300人以下死亡(含失踪),或者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地震灾害。当人口较密集地区发生6.0级以上、7.0级以下地震,人口密集地区发生5.0级以上、6.0级以下地震,初判为重大地震灾害。

较大地震灾害是指造成10人以上、50人以下死亡(含失踪),或者造成较重经济损失的地震灾害。当人口较密集地区发生5.0级以上、6.0级以下地震,人口密集地区发生4.0级以上、5.0级以下地震,初判为较大地震灾害。

一般地震灾害是指造成10人以下死亡(含失踪),或者造成一定经济损失的地震灾害。当人口较密集地区发生4.0级以上、5.0级以下地震,初判为一般地震灾害。

四种响应

根据地震灾害分级情况,地震应急响应可分为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

应对特别重大地震灾害,启动Ⅰ级响应,由灾区所在省级抗震救灾指挥部领导灾区地震应急工作,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机构负责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全国抗震救灾工作。

应对重大、较大、一般地震灾害,相对应启动Ⅱ级、Ⅲ级、Ⅳ级响应,分别由灾区所在省级、市级、县级抗震救灾指挥部领导灾区地震应急工作。

地震应急响应启动后,可视灾情及其发展情况对响应级别及时进行相应调整,避免响应不足或响应过度。

避震时应怎样保护自己

采取有利于避震的姿势

趴下,使身体重心降到最低,脸朝下,不要压住口鼻,以利呼吸;

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

抓住身边牢固的物体,以防身体移位,暴露在坚实物体外而受伤。

保护身体的重要部位

保护头颈部:低头,用手护住头部和后颈;有可能时,用身边的物品,如枕头、被褥等顶在头上;

保护眼睛:低头、闭眼,以防异物伤害;

保护口、鼻:有可能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以防灰土、毒气。

家住楼房怎样避震

室内较安全的避震地点

坚固的桌下或床下;

低矮、坚固的家具边;

开间小、有支撑物的房间,如卫生间;

内承重墙墙角;

震前准备的避震空间。

震时要注意

千万不要滞留在床上;

千万不能跳楼;

不要到阳台上去;

不要到外墙边或窗边去;

不要到楼梯去;

不要去乘电梯;如果震时在电梯里,应尽快离开;若门打不开要抱头蹲下,抓牢扶手。

家住平房怎样避震

有条件时尽快跑到室外避震

如果屋外场地开阔,发现预警现象早,可尽快跑出室外避震。

室内避震较安全的地点

炕沿下或低矮、坚固的家具边;

坚固的桌子下(旁)或床下(旁)。

震时不可取的行为

滞留在床(炕)上;

躲在房梁下;

躲在窗户边;

破窗而逃(以免被玻璃扎伤或摔伤)。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地震逃生公共场所自救方式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