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剑歌 ijiange.comm范文大全网!

托福口语每日训练提升心得经验汇总分享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托福口语每日训练提升心得经验汇总分享 ,日常学习要做好这些事。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了托福口语每日训练提升心得经验,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托福口语每日训练提升心得经验汇总分享 日常学习要做好这些事

1、练就“假嗓子”功夫:

说明:说英语(课程)时,声音浑厚,富有磁性,听起来像外国人

操作:每天跑步10分钟,一边跑步一边有节奏地喊1234,坚持10天见效果哦。

2、 增强舌头的柔韧度:

说明:改掉一个一个单词说英语的习惯,流利说出顺畅英语。

操作:把pike it up,check it out读成一个单词,一口气说出最多次数。

3、自信朗读每个英文单词:

内容:看见单词,能即刻默写出它的音标;看到音标,能猜出单词

操作:每天挑选30个长单词,先誊写音标,然后默写单词音标。

4、清晰地说标准英语:

说明:双元音饱满,长音足够长,读准咬舌音、唇齿音,吐字清晰

操作:每天读一段必须带有音标的文章,速度越慢越好,发音务必准确。

5、模仿训练:

内容:模仿经典英文,美化英语语调,模仿外国人说英语

操作:模仿美国总统经典演讲;模仿英美电影经典台词(功夫熊猫)。

6、学习趣味英语:

内容:通过英文谚语、英文简称等典型词语了解英语趣味文化

操作:英文简称:family;TCL;BMW;英文谚语: give me a five。

7、装老外说英文和中文:

内容:用假嗓子学美国人说英文和中文;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

操作:ladies and gentlemen,this is special English。

8、用英语体现感情:

内容:富有情感地说英语,记住,交流传递的不是语言而是情感

操作:hey,man,shut up,get out here; I love you,honey!

9、时时处处说英语:

内容:英语是一门语言,语言是用来交流的,说出来的英语才是真英语

操作:和partner练习;去英语角练习;参加英语演讲比赛;找外国人交流

名师指点英语口语学习完全攻略

口语完全攻略-起步篇

听,说,读,写,是学习语言最自然的过程, 就象我们从小学母语一样. 所以学英语也该先从听,说入手. 关于听力, ”听力完全攻略”已说得很好了, 这里不再赘述, 单谈“说”。

首先, 需要选一本好的口语教材. 大家不要小看教材的作用. 我所居住的大学已为该校教师开办多期口语班, 均由外教授课, 但几乎没有一期是成功的. 原因就在于高估了该校教师的口语水平, 从来没有采用基础的口语教材系统教授. 可怜这些硕士博士, 包括GRE高分者, 到现在还不会开口说英语. 外教就更不幸, 每次问”Any volunteer?” 大家都低头“沈默是金”, 可怜这位白胡子老头竟然要抛球决定由谁回答!

与”沈默是金”相反, 有人非常敢说, 随便逮个人就乱说一气. 我有个朋友就是这样,经常会问我”Do you want to talk to me tomorrow?”) 时间他是花了不少, 英语沙龙更是每晚必到, 说得也很流利了(语速够快), 但他的口语怎么听怎么别扭. 为什么?就因为他只愿意与人聊天, 而从不肯好好背一下他买的那一大堆口语书中的句型. (他嫌太简单!-却一句也背不出!)

英语绝不是你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的, 很多表达都有其固定的方式, 因此想要学好口语,就至少要学上一套系统的口语教材。

怎么才算”系统”呢? 它应该是按情景分类, 告诉你在什么样的场合说什么样的话。象李阳的教材就不宜作为入门教材, 句型是够丰富了, 但没说清楚该怎么使用。

口语教材最好是附有相应的文化背景介绍, 因为东西方文化差异大, 同样的场景, 用中式思维表达很可能会闹笑话. 详见“胡敏老师谈学英语的六大策略”。若所选教材未配有文化背景介绍, 可另外读些相关书籍弥补。

最好选用由英美人士撰写的经典口语教材。如走遍美国, 英语900句等.

A: You are making me very disappointed!

B: What makes you say so?

我专门就此请教我的外教, 他们说即使即使是上级对下级, 这样说话也是非常rude.

口语教材应配有磁带, 以便模仿, 记忆.

在学习过程中, 要特别注意那些与中式思维不同的表达方式. 比如说, ”Would you mind giving me a push?” 很多人会不假思索地答”Yes, of course”. 其实回答应该是“Not at all.”

我曾亲耳听到北大外语学院院长在Out Look 节目里, 当主持人问他是否认为甜蜜的事业与小字辈里男女主人公表达感情方式太含蓄时, 他说:”I think they are not traditional.”

要不是亲耳听见, 我是怎么也不敢相信这样典型的chinglish会出自北大外语学院院长之口. 另一方面, 这说明一个人的思维定式是多么难以改变, 这也是学英语需要下大力气的地方.

口语教材选定以后, 就要反复跟磁带模仿直至能完全背诵. 如何检验自己对教材的掌握程度呢? 李阳介绍的方法还是不错的, 即把句型的英文遮住, 对着中文说英文, 再把中文遮住, 对着英文说中文. 能流利做到这两点, 就算过了背诵这一关了。

口语完全攻略 之 我是菜鸟我要飞

光是背口语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你不见得会有那么好运气:每次与人交流时对白都会跟书上一模一样。所以在熟背句型的同时,还要学会如何把这些句型消化吸收,化为己用。

很多人都会说:多开口!其实他们无法想象这对那些从未开口说英语的人来说是多么困难:他们不知道该说什么,有的人会老半天一个字都憋不出,“开口”对他们来说无异于是一种折磨。因此信心屡屡受挫,造成畏难心理。

如何才能把所学化为所用呢?复述就是一个好办法。找一些简单短小的故事来复述。这个过程对有的人会很简单,而有的人就会觉得很难。你让他“用自己的话”来复述课文,他同样也会老半天憋不出一个字,因为他还没能把所学的句型融会贯通为“自己的话”,这时不要硬来(那样会觉得自己又笨又没用, 更加不想学),要降低难度:选取那些后面附有问题的文章或课文(如新概念2,3),照着问题回答总该会了吧?新概念的问题设计得很合理,把问题答完也就相当于把课文简要复述出来了,而且问题易于回答(都可从文中找到答案,但与原句又不尽相同)。一定要大声回答,光是写在纸上或在脑子里想是远远不够的。

这样练习一段时间,逐渐过渡到不须回答问题,但允许看着课文复述;再到不看课文直接用自己的话复述,然后逐渐增加课文难度与长度,限时完成, 一次完成不好就再来一次,直到通顺流利为止。用表计时,就可看到自己的进步。当一看完文章就立刻能流利地复述,恭喜你!你已经超额完成起步阶段任务了。

实战篇 之 初试身手

句型也背了, 也能用自己的话复述短文了, 现在该走出家门, 到英语角或英语沙龙去试试身手了.

这一阶段的要诀是: 脸皮要厚些, 厚些, 再厚些!!! (难怪baobab学口语快, 天生的好本钱嘛! 真是得天独”厚”啊!!!)

不要去想什么语法, 不要怕自己说错-如果你总在担心出错, 恐怕你永远也说不出”正确”的英语. As Liyang said ”enjoy losing face!!! The more mistake you make, the more progress you make!!!”

鼓起勇气,厚起脸皮,说!说!!说!!!

说什么呢?在英语角交新朋友,自然从自我介绍开始: 叫什么名字, 什么专业(工作),兴趣爱好, 闲暇怎么度过….. (跟相亲差不多! 不妨把它想象成与美女或帅哥相亲!)同样问题你也可以问你的新朋友, 不时插入些”Why…?” 或”how interesting!” 一旦开了好头, 接下来就顺利了.

假如你运气不佳, 到了英语角正碰上大家围着老外或沙龙主持人热烈讨论, 没人理你.不要傻乎乎地等人家来关照你这个新手(不是没有可能, 但可能会很久, 那样会让你感觉很糟糕). 这时你先找个位子: “Is this seat taken?”(搭讪第一句) 坐下后接着问: ”Excuse me, what’s today’s topic?” (搭讪第二句) 接下来你可以开始听,可以参与讨论(可能对新手来说有点难), 也可以跟周围的人交换看法。

下面谈谈在英语角练口语的一些常见误区:

一:不懂装懂. 练口语最忌不懂装懂. 很多人明明没有听懂, 却不好意思让别人重复,就总在点头微笑. 那样什么也学不到. We learn English for self-improvement, not for showing smiles. 其实没有人会介意, 因为每个人都是从初学者一步一步走过来的,所以都能理解初学者的困难。只要你肯开口问,就一定会得到满意的答案。Baobab到现在还保持这样的习惯:第一次没听清,会说“Pardon?”,还是没听懂,就说“Sorry,but what is …?” , 还不懂就说, “Could you please changeanother word?”…….一直换到她听懂为止!(看! 脸皮够厚吧?)

二忌由始至终查单词. 与”不懂装懂”相反, 有的人特认真, 碰到生词不弄清誓不罢休. 于是从一到英语角开始就一直忙着查词典, 记生词一直到离开(因为生词总是层出不穷的), 把英语角当成单词课堂,忘记来英语角的目的是练习的了-没时间说也没功夫听)。

那碰到生词怎么办呢? 不是不能不懂装懂吗? 那要看情况了: 如果是集体讨论, 不影响理解大意就继续往下听, 确实有碍理解就问一下旁边的人, 弄懂意思就继续听; 如果是一对一交流, 那就可以请他为你写下来, 最好请他告诉你一个相关句型或造一个句子,让你明白它的用法. 回到家里再把当天记下的生词整理出来)。

实战篇 之 狂练口语班

上口语班也是不错的选择: 有老师教授, 有同学交流, 最重要的是它提供了语言环境与氛围。不过假如你运气不佳, 上了一个草台班子(不幸的是,大部分培训班都是骗钱的草台班子所以baobab从不花一分钱上任何培训班她只会混课!!!)

老师水平很臭, 发音也是烂得一塌糊涂, 同学们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这时你也不要气馁. 既然钱都交了, 就算为了这些学费, 你都要学下去. 老师发音糟糕, 就不要跟他学, 跟磁带学好了:同学经常缺课,人少上课,发言的机会就了.

不过再好的培训班, 你也不要指望每周几个学时的课堂会点石成金。口语班只不过提供一种学习氛围或者说只是让你提高兴趣而已。想要掌握口语,还得多下力气,所谓“功夫在诗外”就是这个道理。

首先上课之前一定要预习,最好是先熟记要学的内容。这样在课堂上就可以把学习新句子的时间节省下来练习,课后一定要熟背所学的内容。下面谈一谈课堂练习:

我们都知道学口语一定要多练,但在口语班,很多人都不敢开口,这除了口语还不熟练以外,更有可能的是他们不习惯在公众面前发言。李阳的疯狂法之所以有效,是因为他的训练是让学员从在公众面前说话或演讲开始,而一旦能成功地在公众面前发言,自信心就会获得极大的提高, 这种成就感会激发更大的学习热情。李阳把学英语与自我激励结合起来,这与卡耐基的训练法则是一致的。(当初卡耐基就是从他的演说班的成功获得启示,才逐步发展出后来的以社交技能为主的成功学教育)

但是在没有李阳的指导下,自己怎么才能克服这种畏惧心理呢?那只有多作准备了,胸有成竹就没那么胆怯了。课前预先把当天要讨论的话题自己先练习几遍,有必要的话可以先写下来。课堂上的即席话题,可以在别人发言时先把自己观点写下来,(刚开始时可能需要写全,逐步过渡到只写要点,最后不需写也可以流利地陈述。)然后在心里念一下,就大胆起来发言吧。

归根到底,要争取抓住机会多发言。想想你交的学费吧,沉默一分钟, 就浪费一分钱。练得越多才越划算。想想象baobab之辈一分钱都不交只管混课的无耻之徒都在狂练,你还有什么理由保持沉默呢?

口语完全攻略 之扩展篇:厚积方能薄发

英语角也常去了,口语班也上过了,接下来的任务是继续扩展句型, 提高听力, 并培养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这一阶段可以看些象李阳疯狂英语之类的口语书,他的教材特点是句型比较时尚,还有很多地道生动的超级短句,是扩展句型的好教材。

还有就是提高听力。很多朋友都有这样的经历:刚开始学口语时开口难于听力,开口说了一阵后,又发现听力落后于口语。原因很简单:因为“说”的都是自己掌握的词汇,而“听“别人说,词汇就不一定会在自己掌握的范围内。想要口语听力同步提高,还要加强练习。

最好的办法是跟录音复述。既练听力,又练口语。它的难度比阅读后复述要难多了(注意复述之前不能看文本,否则对听力锻炼就不够)。 还是沿用“难度递减法则“:即先听完全文(可反复听几遍),然后试着复述全文。若难度太大,则听一段,复述一段。一句一句就免了罢(想要每一句都变化表达方式难度更大,很容易变成跟读)。尽量不要看文本,那样对听力提高不大。宁可降低听力材料的难度,选些简单,语速稍慢的小故事,那些只有句型的口语教材是不合适的。

还有就是要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听起来很抽象噢,很多人往往不知从何“思起”。其实很简单:比如说,你要去英语沙龙或口语班之前,若事先知道话题,就预先在脑子里想一下。或你知道会在那里见到某位朋友,就想一下要跟他聊的话题。当你从英语角或英语班回来后,就回想一下刚才你跟别人的对话,看看自己有什么地方说错了,有那些句子会有更好的表达方式。 今天从别人那里又学会什么新的句型……. 此法同样可以用于打电话。慢慢习惯这样的思维方式后就可以在脑海中模拟与朋友的对话(不妨交一位异性学友, 以”激情联想”)。想当初baobab就因为英文信写的差, 每天都在心中”写”和”修改”她的英文email, “英语思维”就这样练出来了, 好几年没去英语角练口语了, 口语不退反进. 全靠”激情联想法”啦!

解析阻碍开口因素之一:语音崇拜

“哑巴英语”是长期困扰我国公共英语教学的老大难问题。对此,专家、学者、公众传媒的反省和批评已是老生常谈。真可谓“英语好学口难开”。

诚然,要解决“哑巴英语”这一根深蒂固的弊病,是一件长期、艰巨、复杂的工作。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语言环境方面的,有教学方针、策略方面的,有心理方面的,等等。 拟对阻碍开口的因素之一“语音崇拜”心理作一些探讨和分析,以使人们走出误区,对英语发音在心目中过高的地位作出调整,释放开口说话的能量。

一.完美的发音追求成了交际障碍

(一)“完美发音”在日常交际中不具必要性及可行性

一般说来,对一种语言发音的正确与否是话语交际成功与否和效果好坏的因素之一,而发音

的优美悦耳与否会成为交流难易程度的附加因素。就母语而言,说话者一般不存在发音不准之虞,而“完美无缺”的发音在外语使用者中是较少见的,更难讲求“优美悦耳”了。即使在同一个国家中,如果这个国家是多民族、多方言的,哪怕操着国语,人们的话语里也往往夹杂着挥之不去的地方口音。以我国普通话为例,在一般情况下,只要一开口,言者来自南方还是北方便昭然若揭。但此种“南腔北调”的普通话就如发音不太完美的外语的一样,一般不至于影响正常的交际。

以上分析旨在说明一个观点:发音正确、优美固然是言者追求的境界,但在真实言语、特别是在外语交流中难以达到致臻致美的程度。而不怎么完美的发音在多数场合中并不会妨碍语言的交际而使人与人之间、地域与地域之间、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产生困难,受到阻碍。这无论在语言的历史、现状或将来的发展中都应该是站得住脚的。

(二)对外语“完美发音”要求的不合理性

任何一种语言对别国人来说都是外语。有外语存在就会有对国语和外语发音的不同要求和态度。从不同的母语和外语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初步概括一下,我们周围存在着的对发音的要求有一个“高”和三个“低”。

1.国人对英语发音要求过“高”

在日常生活中,不乏人们对英语发音的过高和不合常理要求的事例。

事例1,某高中英语教师讲英语时乡音比较重。在评定他的工作责任心时,有人提出了发音问题。诚然,英语发音是一名英语教师“英语素质”的标志之一。可俗话说“乡音难改”,这和某种能力有关。有人不用“解决”就“解决”了,而有人即使用“九牛二虎之力”也难以见效,更何况将其和体现人的责任心联系起来 ?C- 责任心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讲是人的品德和觉悟的体现。可见英语的“发音至上”是何等地深入人心!相反,对待普通话可是宽容多了。我们周围能讲真正标准普通话的人不多,即使是中文老师。但只要学生和老师之间听说互动能顺利进行,一般很少有学生会因老师的普通话不好如果一位英语老师的英语发音不怎么“地道”的话,他(她)就会被认为水平低而被看不起,即使他(她)的语言知识水平不俗。

事例2,某英语教师说mountain时用了[‘mauntih]的音,教研室主任很是不满,议论说应该是[‘mauntəh]”。该说明的是议论时当事人不在场。事实上,单词mountain 的这两种发音都是对的。退一步讲,如果真的是这位教师犯了错,也不必这么大惊小怪,一经指出改正了,不就好了?这种“大为不满”和背后“窃窃私语”的矛盾态度不正生动地表现了人们对英语发音的苛求和不宽容心态吗?

事例3, 某女学生有着一副好嗓子,对英语48个音素发得比较准确,但往往会把单词的音发错,把诸如“the bright moon in the sky”说成了 [‘δə ‘brit ‘mun in ‘δə ‘ski ] (应为[ ‘δə ‘brait ‘mun in ’ δə ‘skai ])。在一次英语朗诵比赛的初赛中她就由于这一点而被淘汰了(要知道参加朗诵比赛是完全可以在赛前排练到自己认为“至臻至美”的程度的,可见她对不理解,感到她发音这么漂亮怎么会被“唰”下来,认为不公正。其实是她那漂亮的嗓音和准确的对48个音素(不是单词)的发音,掩盖了单词表达的错误,“蒙蔽”了一些人。 这个例子虽然绝对了一些,但这种现象不能说和我们对漂亮的发音的盲目崇拜不无关系。应该指出的是该生的英语成绩不及格者十之八九。试问,象这样的人能用她那“漂亮的发音”胜任实际交际吗?相反,一个发音带有一点地方口音,但能准确表达的人,倒更能正常地和别人交流。

和做任何事情一样,学习英语得走过从“无把握”到“有把握”的历程。在这样的“唯发音是论”的氛围里,初学者是不太敢说自己有把握而贸然开口的。久而久之,不少人也就渐渐失却了开口的勇气。这也就是人们讲英语“欲说无言”的心理原因之一。

2.从人们对母、外语发音的不同要求反观三个“低”

上述几个例子,显示了国人对英语发音的高要求。然而,不管是中国人对外国人甚至对中国人自己的中文发音,还是英、美人对中国人的英语发音要求却相对都很低。

(1)中国人对外国人的中文发音要求 ? - 低

外国人讲中国普通话,十有八九洋腔洋调,这是很正常的事情,没有什么人会对此感到好笑,

更不用说是看不起了。电视节目有时候会邀请来自不同国家的人士做佳宾,他们的中文发音奇奇怪怪,带着各自母语的腔调,但又有谁会说怎么讲得这么差也上电视台呢(但要是我国自己的电视主持人,难得“客串”一句英语,如果发音不怎么地道的话,观众很可能会不以为然)?相反,如果一个外国人讲一口流利、漂亮的普通话,人们的反应一般会超乎寻常,或是惊奇,或是想不通,或是赞叹了不起。加拿大人大山,就是一个语言驾驭能力特别强的特例。要是一个“老外”能讲流利、标准的上海话,那就更是稀奇又稀奇了。这种极少出现的特例,十之八九是从小就在上海,在语言可塑性还很强的时候就接触、学习、使用上海话了。一般讲来,年纪越小,所学语言的口音就越纯正,而越早掌握的语言口音会对后学的产生迁移性的影响。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后来学会的外语的发音中往往会带有母语的口音,哪怕是“蛛丝马迹”。

有几个随父母来上海的外国小孩,他们都能讲上海话,但各自的上海话中都夹杂着宁波述等地的,她们上海话中浓重的乡音还真“代代相传”了呢。

(2)英、美人对中国人的英语发音要求 ? -低

同样,英、美人对中国人的英语发音的要求也很宽容。他们不会因我们的发音有中国腔而

感到奇怪,也不会由于某个词使用不当而大惑不解。即使有谁把mountain 发成 [‘mauntein],他们也只会在听不懂时想一下,或再问一下。在他们的眼里,中国人发错一点音是很正常的,外语么。更不要说只是发得不那么好听、悦耳了。

(3)中国人对中国人的中文发音要求 ? -低

国人对英语发音要求似乎偏高,但对我们自己的中国普通话的发音要求又怎样呢?对此上文已有所阐述,在此再补充一点:讲好普通话必须知道相关的发音方法,但更须动用言语官能将话语讲出来。换句话说,讲话须用脑力和体力,但更接近“体力劳动”。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幼儿园的小朋友普通话讲得很“溜”而大字不识一个,而大学中文系的名教授讲着乡音浓重的“洋泾浜”普通话,难道说这小朋友就比教授有学问吗?当然不是。这种现象或许可以用不同个体的言语“体力”的强弱程度的不同在交际中的不同表现来解释,虽然不尽恰当。事实上,只要一个人的普通话能被听懂,能用于交流,一般不存在被接不接受,或被看不看得起的问题。也就是说,国人对普通话不太“较真”,在交际中对对方的普通话的好坏不怎么敏感。

从上述几组对比中,不难看出国人对外语发音要求比本国的国语“普通话”的要求还要高,真有不尽合理和公正之感。

二.产生“一高、三低”现象的主、客观原因

上述现象的产生原因有客观和主观的:外语听力心理要求的客观、听力教学形式不足的客

观、经济文化等因素导致的人们心理上的主观。

(一) 语言环境的缺乏和教学手段的不足导致听觉的高要求

1.听觉对不熟悉的目标语更“挑剔”

听者对外语发音要求高于母语是必然的,因为母语的语言文字在人脑中已形成了一套有效的音、形、义的知觉和理解、提取的使用机制,在母语交际中,即使有时言者在输出时发音不怎么地道、清楚、甚至不准确,听者在输入时也会自动、快速、熟练地进行预测、知觉、理解或失败、修正、再理解,直至最终和言者的意图达成一致(当然也有理解不成功的时候,那只能动用其他手段,如在条件允许时要求重讲等,使交际得以继续,否则就中断了)。在此过程中,言者的发音质量往往不被计较,而不成为听者对之敏感的因素。外语就不同了。发音质量成了敏感因素。在交际过程中,只要有些微的“风吹草动”,听者的注意力、知觉敏感度和理解的准确度就会打折扣。作过磁带听力练习的人恐怕都有这样的体会:哪怕有人在身边无声地走过都会“带走”一连串的话语。因此,听者往往期盼言者吐字清晰、准确、易懂。这是因为外语学习是在“非语言环境”的“真空”中进行的,一旦进入真实交际状态,较容易受到真实语境中难免的发音缺陷或发音不到位等因素的影响。

在听、说交际时,听者需要时间去反映、提取、理解,而语言交流的速度是不以听者的意志为转移的。在交际的时候,“主动权”掌握在言者手里,当听者的输入速度跟不上言者的输出速度时,理解会失败。这在母语和外语交际中都可能发生。但由于在母语交际时可以动用的附加手段要远远多于外语,这种情况发生的比率会远远低于外语。

因此听者对外语发音的要求高一些是正常的心理状态。然而,目前的实际状况是很多人对此要求有点过头。如果每每“计较”言者发音的好坏,一味“以音取人”,就会打击言者的自信,使之处于“欲言口难开”的境地。

2.对非标准英语语音排斥的心理倾向是实验室效应的产物

限于条件,外语学习的听力训练一般不可能做“实地演练”而只能在语言实验室里进行。

因此,所听内容不能以真实语境中的真实个体的各种形态的声音为载体来表达,而只能是由录音磁带上的正规、地道、标准的语音来体现。听惯了标准音而又缺乏实地训练的人,一旦离开语言实验室就得去适应“凡夫俗子”的口音。但由于人的思维定势,在“去适应”还是“使适应”之间,听者会无意识地倾向于后者:老是会感到他(她)说得怎么就不“挺括”,比录音磁带上的差多了,我怎么听怎么就感到不地道?可他们没有想到录音带上的是“国标”。即使是中国人讲中国的国语,有几个达得到“国标”,更何况要缺乏语言环境的中国人达到英语的“国标”?反过来,若让对别人发音要求颇高的人自己讲英语,又有几个能真正地达到他们自己对别人所期望的呢?总之,要想真正获得听力,只有努力使自己那被“阳春白雪宠坏了的”耳朵走出实验室,放下“架子”,和“下里巴人”作“零距离接触”,努力去“迁就”、适应各色声调、口音。

其实,来自同一母语群体的人,有着同样的发音习惯,说外语时易受同样的母语语音负迁移的影响,对本族人即使不怎么地道的英语发音也比实验室之外的地道的英国人或美国人的话语容易听懂。据此,一个人外语的音发得标准与否对其本国人的听力理解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对之要求过高实际意义不大。

(二)经济落差导致盲目崇拜

1.从广东话、上海话在国内的地位演变看经济发达地区语言的“主导性”

社会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都告诉我们,经济发达地区的人们往往以“老大”自居,在跨国

或跨地区语言交流时不屑使用落后地区的语言,而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人们却又截然相反,他们往往以能使用“强国语言”而感到自豪。例如由于经济较落后,苏北话就长期被人看不起;上世纪八十年代由于改革开放,广东经济崛起,再加上在香港地区广东人的数目占绝对优势,而广东话又是香港的“普通话”,一时间广东话成了时尚。电影、电视剧里常常可以看到操着拖 “广东尾音”的普通话的小老板不是被人羡慕得要死,就是个骗倒一大帮人的大骗子。再如,上海人以前被人看不起,说是上海人“门槛精”,滑头、小家子气。因此上海人到外地不敢“露真容”,更不用说开口讲上海话了,一则怕被人看不起,二则别人也听不懂。可近年来“城市的高度越变越快,上海让人越看越爱”,新学说上海话为乐。于是乎上海话培训班应运而生,尽管国家一再提倡讲普通话,而普通话在上海又完全管用、够用。顺便提一下,现在上海的浦东又成了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说不准到时候“浦东话”也成了人们争相学说的新宠。

故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会体现在地方语言的地位上,而往往被作为衡量属于同一语言使用群体的人的阶层的高低贵贱标尺之一的纯正的发音,当然也不可避免地成为外语使用者关注的焦点。

2.“仰视”发达国家,追求“纯正”口音

正因为英语国家多数是发达国家,而我们是发展中国家,加上过去我们的国门长期闭锁,直到邓小平改革开放的国策唤醒了国人,让我们了解世界,也让世界了解我们。这时英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国人对发音较好的人是钦佩有加,反之抱不屑的眼光,尽管不少人自己的音发得也不怎么样。

在此并非有意批评,只是想提醒和呼吁一下,这样本末倒置地对同胞们英语发音的过高要求,不但不能促进人们的英语口语能力,反而阻碍人们开口的勇气,使人话到嘴边口难开。

现在社会上对李阳的“疯狂英语”已经不陌生了。其中有一点很值得借鉴?D?D “自信加疯狂”,大胆地把口开起来,这是学好英语不是“秘笈”的“秘笈”。

三.发音不必至上,交流才属目的

听和说是人类语言交际同一层面上的一组互动,因此,听和说的相互配合协作是交际成败致

关重要的因素。如果说者用词不直接明了、声音含糊,听者就难以听清、理解,交际可能失败;反之,如果听者采取不协作态度,把言者的意思(故意)歪曲的话,也可能导致交际的失败。因此,作为言者,除了必须采用适当的词语和方式,将自己的意思明白无误地表达出来,还必须用清晰、明亮、让人足以听清的声音来说话,包括发音正确(也力求漂亮)。当然,如上所述,发音正确在外语来说并不十分容易,但要尽量向正确的方向靠拢,使交际尽量顺利地进行。

至于听者,他的任务就是去听懂、理解言者,去预测、听、辨、纠正错音(动用自身的内部纠音机制)、理解、检验(直到感觉自身的理解和说者的意思达成一致为止),其任务完成得好坏要依赖很多因素:听者本身的语言水平(词汇量、语法知识和语音水平)、常识和语言敏感性。一般自身发音较准确者,听起来就容易,并且对别人发得不太准确的音的预测、修正和理解会来得快一些、效率高一点。

因此,听、说双方应本着合作原则,各自尽可能做得完满一点,不要过高地要求对方,不

要嫌弃发音不太好的人,拒绝“窝里斗”,营造宽松的氛围,使能开口的把口开起来,想开口的轻装上阵,使我们的英语知识有用武之地,使多年来的“英语哑巴”开口说话。

四.结束语

语音是语言交流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它是语言内容最基本的载体。发音准确、优美是语言交流所追求的境界,是言、听双方的美的享受。但在外语交流中如果一味追求完美发音,人们对发音的高要求就会扼杀言者的说话积极性,从而阻碍国人对英语的学习、使用。

因此,不拔高、不苛求,以宽松的心态对待国人的英语发音,才能鼓励“英语哑巴” 从“无声世界”里走出来,将英语真正学到手。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托福口语每日训练提升心得经验汇总分享

微信扫码分享